首页>>新闻资讯

青海【网络媒体走转改】八百年原生态民俗传承不易“大笼�{”后继有人

2023-01-17 11:21:51 1797

原标题:【网络媒体走转改】八百年原生态民俗传承不易“大笼�{”后继有人

“上灯”是广东客家民俗之一,地处惠州罗浮山下的横河镇客家地区100多个自然村落,至今还保存着宋代以来在祠堂为增添“男丁”的村民办“上灯”典礼的传统。

23日,羊城晚报记者新春走基层发现,横河地区因“上灯”仪式而伴生的扎花灯和制作大笼�{等传统技艺,近年来备受民众追捧,但会做的人越来越少,也越卖越贵,传承人罗伟鸿,手艺或面临失传。手工做大笼�{20多年的黄张炳,略为宽慰,他外出打工6年的儿子,选择回家子承父业卖�{,并且搞出了一些新玩意。

传承八百年的原生态民俗

23日凌晨4时,今年67岁的横河镇老艺人罗伟鸿就起床了,他要迎接第一拨来接灯的队伍,一直到中午12点,才把最后一支队伍送走。接到灯的队伍,先到镇上给自己的乡亲拜完年后,才各自回到村里,长者会在村口放鞭炮接灯,一直迎到村里的祠堂里,然后用红色绳子把灯吊起来。最后,大家在各自的村祠堂前摆围桌热热闹闹吃上一顿。正月初八的礼仪才算完成。

如果把罗伟鸿说成是横河迎灯民俗大戏的“男一号”,那么今年50多岁的黄张炳为“男二号”也不为过。在横河传承八百年的“上灯”民俗中,除了花灯,第二件必备品就是“大笼�{”。“大笼�{”就是客家的年糕,按照传统,大笼�{都是用“一斗六”的糯米手工做成,每个添丁的家庭都要买回去,放在新生男婴的房间,寓意新丁健康成人到16岁。到了正月十六,添丁家庭会召集亲戚来家里吃饭“接灯”,饭后会把大笼�{切开,亲戚各领一块回家分吃,整个上灯的礼仪才算完美结束。

黄张炳家位于横河市场上的大�{店,做大�{坚持了20多年,也几乎成了镇上人首选的买�{之地,今年,黄张炳家的大笼�{都要提前一周订做,大的一个卖到330元,卖了一百多个。

扎花灯老手艺或面临失传

篾匠罗伟鸿是横河镇上唯一的扎花灯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做花灯40多年了。他制作的花灯主要分华南灯、金灯和大灯,其中用来悬挂在祠堂横梁之上的大灯是他的招牌产品。这样的大灯数量不多,今年罗伟鸿按照订单只做了23个,每个高和宽在两三米之间,规格不一,最贵的1500元。

“工作量太大,明年的量再增估计就做不过来了,有钱也赚不了。”罗伟鸿告诉记者,订单在两三个月前就满了,他和妻子要提前为大灯备料、扎骨架,在外面套以有图案的彩纸。每个灯上站着的泥人,也是他们手工捏造并上色的,这些活儿看似简单,一个大灯就要用一周时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收入微薄、做工辛苦和学习时间长,都是制约做花灯这门老手艺传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但罗伟鸿欣慰的是,博罗县已经给他的制作技艺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希望,“自己能做的就是一直做下去。”至于传承的事,“现在也想不到办法。”

90后辞工返乡子承父业

按照横河人的民俗,大笼�{越大越好,做一个标准“一斗六”的大笼�{,要用糯米24斤,片糖20斤,经过浸米、打粉、融糖、搅�{、围蕉叶等手工环节,将�{放到大炉上隔水蒸10多个小时才能制成。

“技艺虽然简单,净化工程公司,“我们要打造属于横河人的大笼�{品牌。”

目前,横河镇正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黄俊杰认为这是,“新时代赋予我的新使命”。

【网络媒体走转改】八百年原生态民俗传承不易“大笼�{”后继有人

netease

相关标签:

分站切换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上海 江苏 南京 无锡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